印尼的農業競爭力

印尼的農業競爭力

Published: 2018.05.31

前言

近期全球經濟發展動態顯示提升農業競爭力的重要性。因為印尼眾多且不斷增加的人口(2016年估計超過2.58億人),將使其成為龐大的農產品市場,而提高農業競爭力成為該國迫切的要求

競爭力有許多不同的定義和指標,在此研究的區域脈絡下,農業競爭力的定義為一個地區藉由提供設施、保護、權力和法規以發展農企業的能力,以創造一個有利環境,並以永續的方式最佳化利用當地資源,大幅度提升農民福利。

印尼必須加緊努力提高供給和需求面的農業競爭力,以因應貿易自由化。產品的價值取決於消費者對該產品價值的感受,使得消費者的需求越趨分歧複雜。在供應方面,生產者的競爭力取決於揭露消費者偏好的能力。

農業競爭力和相關政策尚未全力打入全球市場。區域的農業競爭力是需要解決的重要議題之一,應該詳加確認、分析和討論區域競爭力的特定要素,以制定一個有結構且全面性,強化農業競爭力的政策。本研究著重於計算和繪製全國各地區(行政單元(regencies))的農業競爭力圖。

確認決定農業競爭力的因素、(b)繪製國家和區域級的農業競爭力圖, 和(c)確認農業部門的優勢因素。

分析架構

層級分析法(Analysis of Hierarchy Process, AHP)、多維尺度法(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MDS)和參與式前瞻性分析法(Participatory Prospective Analysis, PPA),這三種分析工具使用初級和次級資料來分析省級和行政特區。從省和行政單元層級收集次級數據製作農業競爭力圖。同時,使用AHP、MDS和PPA分析初級數據,這些數據是由焦點團體訪談方式(根據一組標準)收集而成。

有四組標準(4個重要組成)如下。組成1,區域特色和承載力:(a)地域獨特性維度、(b)經濟維度,和(c)基礎設施維度。組成 2,農業(農企業)能力:(a)資源、基礎設施和設施能力維度、(b)機構和創新能力維度、(c)需求能力維度、(d)結構和競爭能力維度、(e) 支持相關產業的能力維度。組成3,治理:(a)財政維度、(b)制度和安全維度。組成4,區域性農業表現:(a)產出維度,(b)生活品質維度。  

決定農業競爭力等級的因素

利益相關者的分析結果顯示,地域特色和承載力與農業(農企業)能力對農業競爭力的影響最大,分別佔26.7%和26.6%。其次為是治理(25.3%)和區域性農業表現(21.4%)。

有關第一組成(地域特色和承載力),主要的維度是在本身地域天然的獨特性。每個維度的主要層面涵蓋人口統計學、金融和貨幣以及社會基礎建設。除主要指標外還有人口、海拔面積、機場容量、通貨膨脹、第三產業佔GDP比重、社會儲蓄價值潛力、進口占GDP比重、郵寄和送貨服務能力、中高等教育服務能力、電話服務能力、現代市場服務能力,及合作組織的服務能力等指標。

此外,第二組成(農業/農企業能力)呈現出結構和競爭力為主要維度。每個維度的主要層面是土地資源面的能力、投入能力、工業和出口的需求面、肥料,農藥,飼料產業的運用結構方面,以及農業設備能力。主要指標包括非種植區的旱地份額、農業勞動力供應量、屠宰場容量、農業技術人員能力、耕地設備可及性、農藥可使用量、加工食品佔食品消費總份額、旅館和餐廳佔國內生產毛額的份額、一般家畜的所有權、私營企業的國外糾紛、農地使用權的衝突、反芻動物養殖生產能力、區域農藥產業能力、畜牧加工業能力,以及國內外農業投資價值。

第三組成(治理)的主要維度(即財政能力)的主要面向是財政政策和機構的能力。主要指標是資金轉移、農業投入補貼(肥料和種子)、區域性的服務單位數量、犯罪和犯罪性的層級。

第四組成(區域性農業表現)對於主要維度(即產出)的得分最低。此組成的主要維度在於成長和收入面,主要指標為貧困農民的比例、農業勞動力成長率、農業勞動力教育率,以及貧窮嚴重程度指數。

農業競爭力圖

高競爭力行政特區占主導地位的省分是:東爪哇、南蘇拉威西、北蘇拉威西、廖內、東加里曼丹、邦加 - 勿里洞和西蘇拉威西。此外,以中等競爭力行政特區主導的省份是:中爪哇、西爪哇、東努沙登加拉、北蘇門答臘、楠榜、中加里曼丹、中蘇拉威西、南加里曼丹、東南蘇拉威西、西加里曼丹、西蘇門答臘、南蘇門答臘、西努沙登加拉、占碑、巴厘島、馬魯古、萬丹、廖內群島、哥倫打洛和日惹特區。以低競爭力行政特區為主的省份是:巴布亞、亞齊特區、西巴布亞、明古魯、北馬魯古和雅加達。

農業競爭力優勢

國家競爭力一般而言歸於永續競爭力的類別中,印尼國家競爭力的MDS值超過50%,達到54.3%。組成3(治理)的MDS值仍然低於50%,為47.1%,這個數字顯示全面的治理仍然是農業競爭力的主要關切之處。明確來說,西巴布亞省和巴布亞省的MDS值均低於50%。其他省分,雖然有競爭力指數低或中等的行政特區,但仍相對具永續競爭力。

MDS分析產出聚合優勢(aggregate levers)列表,這些優勢(levers)如下:(1)加工食品占食品消費總量的份額、(2)土地生產力層級、(3)人均糧食消費量、(4)農業集約化層級、(5)農業發展機構能力、(6)平均土地使用權、(7)旅館、餐廳和貿易占GDP的份額、(8)中高等教育服務能力、(9)農地變更率、(10)健康服務能力、(11)銀行信貸價值、(12)農作物生產能力、(13)財政獨立程度、(14)農業投入補貼(肥料和種子)、(15)潛在的社會儲蓄價值、(16)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17)農業土地所有權變更率、(18)農民貧窮率下降、(19)私人投資價值(國外和國內)、(20)通貨膨脹率。

PPA分析結果顯示國家競爭力優勢指標的重點是:(1)農地變更率、(2)農業發展機構能力、(3)人均糧食消費量、(4)土地生產力層級。第四個優勢預計可增加需求、競爭和創新能力以及農業機構數。

結論

這些分析結果隱含一些重要的政策含義,首先,我們需要一個能夠從消費者端增加對農產品需求的政策組合(policy mix),該政策組合也應該用於提高農產品的可用性、可負擔性、品質和永續性。第二,對於提高區域性農業競爭力而言,在行政單元層級進行有利且公平的商業競爭很重要。提高區域性農業競爭力的政策組合應一方面有效保護農業免受不公平競爭,另一方面,還必須促進農業在不斷成長的市場需求中的競爭力。第三,促進永續創新以提高農業的生產力和競爭力有其必要性,應採取農業機械化政策來應對不斷增加的生產成本(特別是勞動力)。

REFERENCES

Dermoredjo, S.K., A.Hendriadi, R.Heriawan, P.Simatupang, Supriyati, A.Setyanto, F.B.M.Dabukke, H.Tarigan, E.Ariningsih, M.Aziz. 2017.  “Analisis Daya Saing Sektor Pertanian Indonesia”. Laporan Penelitian. Pusat Sosial Ekonomi dan Kebijakan Pertanian, Bogor.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