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舉辦循環農業國際研討會,分享推動農業循環經濟成果

臺灣舉辦循環農業國際研討會,分享推動農業循環經濟成果

Published: 2017.07.25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Feng Chia University
Research Fellow
Rural Economics Society of Taiwan

臺灣舉辦循環農業國際研討會,分享推動農業循環經濟成果

資料來源:農委會(http://www.coa.gov.tw/ws.php?id=2506386)

  農業為國家發展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產業,在全球貿易自由化之影響下,全球農業經濟分工已造成農業大國快速發展,且農業型態較小的國家依存度逐漸提高,使得農產品運輸也加重碳足跡的深度。而全球人口成長,至2030年全球糧食需求將增加50%,也就是亟需擴增農地面積、提高農業所需資源、生產糧食更有效率等措施,才足以解決激增的糧食需求。另外在面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雨季與旱季失調、日光數不穩定、氣溫提高等因素,將使糧食更不易增產,且糧食增產之速度無法趕上全球人口增長的速度,導致有迫在眉睫的糧食缺口壓力。在無法有效改善農業外在結構環境,農業循環經濟所帶動的農業內在生產結構轉變逐漸受到重視。

  目前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的推動雖有部分成果,然仍須其他產業或領域之相互合作以拓展其應用,因此有必要借鏡他國先進經驗以優化我國的政策內容。而歐盟與德國針對循環經濟之推動進行了整體的規劃,透過生物經濟(Bioeconomy)來緩解與突破農業的困境,而其標的著重在永續生產、再生化學物質及生質能源與燃料,以期可平衡再生資源、優化自然資源生產效率、並充分將產業鏈中的資源再利用。

  因此農委會於106年3月27日舉辦「臺德農業合作五十週年紀念暨循環農業國際研討會」,邀請德國及我國專家學者共同分享各國實施農業循環經濟之成果。會議開始本會林聰賢主任委員致詞指出臺德雙方農業合作已邁入50年,為臺灣農業經濟政策、社會交流領域樹立友好國際交流基礎,未來亦在此深厚基礎上,持續進行互惠合作;另外歐盟及德國已將循環經濟策略作為國家經濟發展之目標,對於自然資源有限之臺灣而言,須改變以往製造、生產、廢棄之線性式生產,加速朝向永續經營模式,而農業循環經濟將是我國農業永續發展之重要契機。

  本次農業循環經濟國際研討會中,各國專家學者針對循環經濟之定義、名稱或實施措施可能各不相同,但其主要精神在於,由傳統的線性式生產(製造、生產、廢棄)轉變為循環式生產(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產品),在面臨資源匱乏的環境下緩解對於自然資源需求增加的壓力。目前循環經濟的目標已由原本所追求的3R(Reduce、Reuse、Recycling)進化為5R(加上Redefine、Redesign),不僅需要做到減量及循環,更需要透過重新定義與創新思維來思考循環經濟對於人類社會之影響。而農業在循環經濟所扮演的角色更是重要,除農業生產需要大量自然資源的投入外,對於全球人口激增導致糧食需求增加,亦需農業生產得以供給其糧食缺口,故農業生產需更有永續性及循環性,在生產過程中充分利用其價值,並將相關農業廢棄物開發成其它再生資源,以減少過度依賴有限的自然資源。

  未來農業面臨諸多困境,故農業之發展需以永續性作為其核心基礎,而農業循環經濟就是以農業永續發展為其目標,並期許農業能夠超過多數人的期待。本次國際研討會各國專家學者針對農業循環經濟之討論,其主要共識在於農業不僅提供維持生命之功能,農業活動所產生的農業廢棄物還可透過農業循環經濟而達到自我利用與處理,並將相關應用之成果更拓展至保健、能源、肥料等其他領域,如不盡早進行農業轉型措施,將無法因應瞬息萬變的農業環境,唯有成為具多元化的農業才得以永續發展。

Comment